目前,全球部分車企的新能源銷量還未出爐,但從頭部車企的銷量來看,比亞迪以2022年累計銷量186.35萬輛,同比增長208.64%的成績提前鎖定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2022年,中國其他新能源車企銷量總體高于外國車企;在汽車動力電池方面,全球裝機量排名榜單中,超過一半是寧德時代等中國車企。
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行業是過去1年中國研發活動活躍的行業領域之一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從作為關鍵研發產出指標的發明專利來看,過去12個月(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以下稱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41359件,同比前一年增速達到32.6%,比全行業增速高出20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5391件,同比前一年增速達到22.1%,比全行業增速高出8個百分點。
從行業格局看,過去12個月,按發明專利申請量計,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積淀的前五名包括寧德時代、一汽、比亞迪、吉利和奧動新能源,12個月內發明專利申請量接近或超過500件。
從發明專利申請增速看,技術增長快的企業包括一汽、奧動新能源、東風、華為、長城、廣汽埃安、億華通等,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超過100%甚至200%。這意味著一方面,傳統車企加速發力,另一方面,包括氫燃料電池、換電等全新動力系統解決方案也正快速積累技術突破。
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分庭抗禮
在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總被引用次數、申請發明專利總價值等方面,動力電池企業與車企整體上分庭抗禮。
第.一梯隊為比亞迪和寧德時代,2022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為530和353件,2022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為662和1061件,在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中均遙遙領先。
第二梯隊主要為蜂巢能源、一汽、吉利、國軒高科、華為、東風、北京新能源、長城,它們2022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在100件~200件之間,發明專利申請量在300件~700件之間。
第三梯隊主要為廣汽、長安、小鵬等公司,它們2022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在40件~100件之間,發明專利申請量在100件~300件之間。
頭部公司的相關專利情況與其市場地位高度匹配,比如寧德時代是中國乃至全球裝機量大的動力電池企業,2022年前11個月裝機量達124.13GWh,國內的市占率達到48%,全球市占率則達到了40%。比亞迪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86.35萬輛,同比增長208.64%,超過了特斯拉的131.39萬輛。
不過在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專利發明指標與公司實際的業績出現較大的差異。發明專利排名比較靠后的長安、廣汽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突出,長安旗下新能源汽車去年12月銷量超過4萬輛,廣汽埃安的新能源車去年12月銷量也超過了3萬輛。
頭部公司加強全棧自研體系建設
【吉利】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專利發明前100名企業中,吉利在發明專利數量和應用上均排名靠前,另外,吉利系公司如寧波吉利汽車研究開發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有限公司等公司也均有上榜,可列為頭部公司。
吉利技術創新的背后離不開大手筆的研發投入。據統計,近十年來,吉利累計研發投入超1400億元,涉及研發人員超過2萬人,擁有2.6萬項創新專利。2022年上半年,吉利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71.7%至36.3億元。
我國自主品牌在未來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上都表現得較為大方,不止吉利,比亞迪、長城汽車、長安汽車等的研發投入都十分可觀,并且都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除此之外,吉利控股還進入了技術的輸出階段,技術授權已成為其新增長點。
【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是動力電池領域專利發明多的企業,無論是在發明專利數量或是應用上都是數一數二,在2021年、2022年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當年總被引用次數上均列第.一。
寧德時代以創新為發展根本,建立了材料及材料體系、系統結構、綠色極限制造、商業模式四大創新體系。2022年前三季度,寧德時代研發費用達106億元,同比增長130%,公司擁有及正在申請的國內外專利合計14040項,主導或參與制修訂超過80項國內外標準。
在具體的研發團隊上,寧德時代在寧德、溧陽、上海、廈門以及德國慕尼黑設立了五大研發中心,研發人員超過14000人。無論是在每年研發投入,還是研發人員數量上,寧德時代在業內也是遙遙領先,超過了欣旺達、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四家上市公司的總和。
2022年6月,寧德時代發布了第三代CTP技術——麒麟電池,該解決方案體積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達255Wh/kg,可輕松實現整車1000公里續航。
【比亞迪】
比亞迪在2021年、2022年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當年總被引用次數均位居前列。其中,在2022年發明專利授權總量中,比亞迪以530項專利的成績位居第.一,申請發明專利總價值也連續兩年領跑行業發展。
目前,比亞迪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3.8萬件,授權超過2.6萬件專利。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既是汽車廠商也是頭部電池供應商。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車的銷量大幅增長,不僅超越了特斯拉,也超越了一眾傳統合資品牌的銷量。在電池領域,比亞迪裝機量也在不斷增長,僅次于寧德時代。
近年來,比亞迪不斷加大在研發領域的投入,推動技術創新。2022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研發費用達108.7億元。在研發團隊方面,截止2021年底,比亞迪研發人員數量約為4.1萬人。
在技術領域不斷創新使比亞迪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核心技術。比亞迪以電池業務起家,依靠多項核心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比亞迪不僅是頭部電池廠,也是國內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造車新勢力崛起
【蔚來】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明專利前100名企業中,蔚來旗下的多個公司主體在2021年、2022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總價值以及發明專利總被引用次數均入圍,并在多個細分項位列前二十。
蔚來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2014年11月成立。蔚來已在上海、北京、合肥、美國圣何塞、英國牛津、德國慕尼黑等多地設有研發、設計中心。根據此前披露的信息,截至2021年末,蔚來研發人員達到4809人,2022年末,研發人員數量計劃突破9000人。研發團隊人數,領先于其它造車新勢力車企。
2022年,蔚來前三季度研發投入達到約66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研發投入達到29.4億元。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表示,2023年蔚來單季研發投入將維持在30億元左右。
目前蔚來擁有NT1.0、NT2.0兩個整車平臺,新一代的NT3.0平臺處于研發之中。蔚來全棧自研的智能底盤域控制器ICC,成為中國首個全棧自研智能底盤域控制器。動力電池方面,蔚來此前已推出結合三元鋰電芯和磷酸鐵鋰電芯的磷酸鐵鋰電池,并擁有相關專利;此外蔚來已成立蔚來電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建立400余人電池團隊,并公布柱狀電池發明專利。
【合眾】
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2021年發明專利的申請數和授權數排名靠后,在專利發明市場價值和引用數兩個應用效果指標上未進入前100名,而在2022年,其4項專利指標均進入前100名,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的排名也有所提升,創新實力提升較快。
2022年,合眾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哪吒汽車以超過15萬輛的年交付量,獲得造車新勢力車企年度交付冠.軍。目前,該公司技術人員占比55%、國.家級人才超過10人、省市級人才超過100人。其中,智能化的團隊規模超過800人。截至目前,該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了超過百億元,獲得了2000多項技術專利。
【小鵬】
小鵬正式成立于2015年,在造車新勢力中,小鵬是第.一家舉起“全棧自研”旗幟的公司,并以自動駕駛技術為產品特色。2022年,小鵬累計交付量12萬輛,是首個在20-30萬元電動轎車市場實現突破的汽車公司,在部分領域的成績超過了大眾等傳統汽車巨頭和中國本土的大型汽車集團。
小鵬進入市場以及站穩腳跟,重要的一個突破口是其自動駕駛技術。從2017年開始搭建自動駕駛研發團隊,目前其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功能已經量產使用。根據小鵬規劃,2023 年公司將建立全場景輔助駕駛能力,邁入智能駕駛下半場,2025年向全面自動駕駛無人駕駛進發。
小鵬2022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為142件,行業排名第35名;發明專利授權數量47件,排名第30名;發明專利被引用次數排名也比較靠前,為第33名。小鵬的研發人員占比同樣較高,2022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員工數量為13955人,其中研發人員5554人,占比約40%,研發人員占比和數量在新勢力車企中排名前列。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小鵬累計申請專利超4000項。
理想、中創新航研發投入力度小于對手
理想汽車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理想汽車研發投入達到18億元,同比增長103.1%。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現金儲備達558.3億元,為技術研發、供應鏈和智能制造提供有力支持。
中創新航在2021年發明專利數量和應用4項指標上均未入圍,卻在2022年入圍,一直被稱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黑馬”,公司于2018年7月才戰略轉型至聚焦乘用車市場,但在第二年其裝車量便排進了前十,此后更是挺進了前三。2022年前11個月,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7.39GWh,國內市占率為6.73%,排在寧德時代、比亞迪之后,位列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榜單第三。但是,與裝車量排在前十的其他動力電池企業相比,中創新航的研發費用卻明顯偏少。在2019年~2021年的三年間,雖然公司研發開支逐年上升,但是研發費用率在逐年下滑。2019年~2021年,中創新航研發開支分別為1.359億元、2.02億元、2.853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7.84%、7.15%和4.18%,連續下滑。
在絕對值上,中創新航上述三年的研發開支累計為6.232億元,作為對比,2021年,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是76.91億元。裝車量不如中創新航的欣旺達研發費用為23.27億元,億緯鋰能為13.1億元,國軒高科為6.44億元。
中創新航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后實際可行日期,中創新航擁有793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50項,同時有516項專利申請正在審理中,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27項,形成了覆蓋電池材料、電池結構、系統集成、電氣電路、BMS(電池管理系統)、制造工藝設備和電池回收再生等技術領域,專利布局涵蓋電池全產業鏈。
面向未來,技術創新仍是企業和產業發展核心的推進要素。新能源產業已經從萌芽期走入成熟期,產業的高速發展已經是確定性機會,全球優秀的企業都加入到新能源產業賽道,要與這些全球強的企業競爭,供應鏈就要打贏三大戰役,首先便是創新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