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在創新發展中展現廣闊前景(知識產權報)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知識產權話題獲關注——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中國的確定性,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流砥柱?!蓖高^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下稱博鰲亞洲論壇)這一窗口,世界再次看到中國勇挑世界經濟、亞洲經濟復蘇重擔的決心。
“堅持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是中國經濟巨輪穩定前行過程中反復強調并重申的戰略路徑。知識產權在引領創新發展和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作用,也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多方面議題和多層次視角下得到充分展示。
擴大對外開放的“敲門磚”
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代表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快速推進;深化交流合作打造更具活力的全球知識產權生態系統;推動制定綠色金融“一帶一路”的標準和綠色投資原則……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再次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鮮明信號。
堅持擴大開放是中國基于自身發展需要所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選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助推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我國堅持以嚴格保護推動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支持國內經營主體在全球市場上樹立競爭優勢,增強推動創新成果互惠共享的信心與實力;堅持一視同仁保護中外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著力營造公平開放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不斷涌入,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注入更多韌性。
“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是激勵創新和互惠共贏,標準保護和專利許可將極大促進技術公開并在全球范圍內被業界公平廣泛使用,從而推動全球產業鏈的發展進步和經濟繁榮?!比A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樊志勇表示。過去一年中,全球信息通信、網聯車和其他行業的近20家廠商獲得了華為公司的專利許可,其中多家廠商與華為公司達成交叉許可協議,積極傳遞著“開放”的知識產權價值觀。
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的外方聲音,同樣表達了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市場準入、保障項目落地等方面成效的高度贊譽,以及對新的相關舉措的持續關注和期待。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在保護實踐中切實對外商給予無差別、無歧視的知識產權保護,成效有目共睹。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6.1%,吸收外資的水平持續增長,進口額與知識產權保護強度也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性。
“世界經濟的繁榮和每一輪產業革命的興起,都得益于知識產權制度激勵下的創新。近年來,中國在改善知識產權體系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的排名穩步上升,預示著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前景光明。平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將進一步增強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長期信心,提升國際投資合作規模與技術交流程度,推動形成更具活力的經濟發展格局。”高通公司高級副總裁、技術許可業務中國區總經理錢堃表示。
打造新增長級的“壓艙石”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這些關鍵詞近年來越來越多地走進公眾視野,意味著數字經濟及其催生出的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如何在數字經濟領域打造新的增長極,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成為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熱議話題。
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數字經濟做大做優做強。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間,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9.8%,穩居世界第二位。這一數值到2025年有望突破80萬億元,到2030年有望突破100萬億元,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也要求我國加快建立健全全面支撐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制度體系。
數據產權制度是讓數據合理流動起來、充分利用起來、高效保護起來的重要支撐。在“知識產權在數字經濟和全虛擬世界中的前景”分論壇上,中國有關政府部門分享了在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過程中的綜合研判及有益探索,具體提及在發揮現有知識產權制度調整潛力的基礎上,積極適應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現實和創新需求,主動推進有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先后在浙江、上海、深圳等8個地方組織開展了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已取得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初步成效等內容。
知識產權制度在激勵數字技術創新、護航數字產業發展、促進數字成果運用、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等方面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數字技術專利審查規則持續完善,數字經濟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儲備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底,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7.7萬件,在有效發明專利總量中的占比超過35%;互聯網領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打擊力度持續加強,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的專業化、信息化、規范化、協同化水平明顯提升,數字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知識產權基礎數據的共享開發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數字要素與文化產業、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呈現出深度融合發展的態勢,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加速涌現。
如今,全球創新中心正在向亞洲東移,全球經濟治理也進入了“亞洲時刻”。中國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展現出強勁的活力和韌性。知識產權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國際貿易的“標配”,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明確的選擇。這些都是不穩定當中的穩定,不確定性中的確定。(記者 李楊芳)